和“蚕丛之国”
,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,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
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,因产于蜀地而得名,在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,历史悠久,影响深远。
蜀锦织品经纬比例恰当,图案清晰,色彩丰富,花型饱满,工艺精美。
蜀锦分为经锦和纬锦两大类。
以多重彩经起花的蜀锦为经锦,以多重彩纬起花的蜀锦为纬锦,其中经锦工艺是蜀锦独有的。
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,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,气候温暖,四季分明,无霜期长,雨量充沛,日照较少。
土壤肥沃、类型多样,生物资源丰富,具备了蜀锦需要的桑蚕丝及草木植物染料为主要原料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蜀锦是中国四川生产彩锦,已有两千年的历史。
汉至三国时蜀郡(今四川成都一带)所产特色锦的通称。
以经向彩条和彩条添花为特色。
蜀锦历史悠久,秦汉末年已有大量生产,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(经锦)为主。
朱启钤《丝绣笔记》:“盖春秋末时蜀未通中国,郑、卫、齐、鲁无不产锦。”
又云:“自蜀通中原而织事西渐,魏晋以来蜀锦勃兴……”
西汉时,蜀锦品种、花色甚多,用途很广,行销全国。
汉代国宝级文物”
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“体现了蜀锦的历史,也体现了蜀锦的地位。
而在2012年对成都老官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中,在2号的墓葬北底箱出土了4部蜀锦提花织机模型,据悉,出土的四部织机模型,应当是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,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有出土单位的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,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,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,对中国纺织史、科技史都具有重要意义,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最高水平,甚至对世界纺织史都有很重要的影响。
三国,蜀丞相诸葛亮把蚕桑生产放在重要位置,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,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。
《太平御览》引《诸葛亮集》:“今民贫国虚,决敌之资唯仰锦耳”
。
唐代是蜀锦发展的鼎盛时期,代表着中国古代织锦技艺最高水平[7]。
唐代蜀锦保存到现代的有团花纹锦、赤狮凤纹蜀江锦等多种,其图案有团花、龟甲、格子、莲花、对禽、对兽、斗羊、翔凤、游鳞等。
北宋建立成都锦院,元明以来品种更多,应用更广。
宋元蜀锦十分精美,可从元《蜀锦谱》中窥见一斑。
明末全国性大动乱对蜀锦生产摧残严重。
清代蜀锦得到恢复,并受到江南织锦很大影响,产生了月华锦、雨丝锦、方方锦、浣花锦等品种,其中尤以色晕彩条的雨丝、月华最具特色。
雨丝锦是利用经线彩条宽窄的相对变化来表现特殊的艺术效果;月华锦则是利用经线彩条的深浅层次变化为特点。
月华锦牵经时要根据彩条配色以及经线配色的编号,按彩条的次序、宽窄、色经的深浅变化规律来排列籆子,每牵完一柳头,必须调换一部分篗子,称为“手换手”
,此为蜀锦独有的牵经方法。
蜀锦的织造在汉唐时期以多综多蹑织机为主,唐宋以来使用束综提花的花楼织机。
现代蜀锦采用的是分条整经的方式,适宜于牵彩条经。
现代蜀锦用染色熟丝织造,质地坚韧,色彩鲜艳。
传统构图大体可分为雨丝锦、方方锦、条花锦、散花锦、浣花锦和民族锦六种。
蜀锦不仅是天府文化的承载,也是成都最重要的名片之一。
它经历了兴盛与低谷,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和文化内涵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