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山居的书房用的是蓝帘子笼着,放四把椅和长案,仍旧请了孔子像挂墙上,供香炉。
赵长旭正坐在她的位置上百无聊赖地等她,翘着腿。
他刚赚了二百两,喜滋滋地每天揣十两银票在怀。
还特地打了个赤金笔山送给长宁做礼。
金光闪闪,品位很成问题,赵长宁反正从来不往桌上放。
看他这姿势,长宁一来就把他赶下去:“你怎么还在家里,二叔没带你一起去么?”
周承礼通州有事,要先回通州一段时间。
“我不同他去了,我要去国子监做武生。”
赵长旭把长脚收回,只是说,“我来你这新院子里看看。
你们不是考中了贡士么?我看家里比前几日还冷清,连个道贺的都没有。
不止你在苦读,赵长宁那家伙都开始苦读了,殿试当真如此可怕?”
“殿试是谁也说不准的。”
赵长宁叫香榧进来端茶给他,临门一脚的时候,大家自然都不希望功亏一篑。
这可是寒窗苦读十年的前程。
她相信这个时候天下的贡士都在苦读,一百多名也不是没有丁点希望,虽然极少,还是有录为进士的先例的。
“那我不敢打扰你。”
赵长旭怕耽误她读书,站了起来,“不过我前几日在外头听说,有举子传你是作弊。
起头的好像是那个……被你压在后面汇集,为殿试的策论做准备。
三月末,礼部协同贡院宣贡士们入宫,先要给他们大致做个复试,再讲讲殿试那日进皇宫该行什么礼,对皇上要怎么恭敬。
教习他们规矩的已经不是官员了,而是司礼监的一位不小的太监。
这还是赵长宁在殿试这一级的考试里,所考的策论一般都是治国策。
对自己很满意的皇帝一般会问:朕觉得朕的天下治理得很好很太平,大家都来说说哪里好并且夸夸我吧,给朕委婉地提建议也可以,但要注意尺度。
对治国有点抱负的皇帝一般就问:比之尧舜禹朕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,大家想想招怎么办吧,初步制定几个五年计划之类,争取解决全民温饱问题。
这次出题却不考治国,考得角度很清奇,题目如下:“夏汛至江淮南北,淮水发动,水泱泱而不息,城郭倾颓,万顷良田毁于一旦。
卿意欲何为?”
题目一目了然,是问大家江淮发洪灾涨水了怎么办。
这题倒不是无中生有的,赵长宁记得两年前江淮地就动了洪水,由于当地的官员治理不当,死了很多人。
皇帝还因此斋戒了三天。
但是发洪水这样的事是不能避免的,即使是在生产力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,也不过是降低发洪灾的损失,减少人员伤亡和疫情预防而已。
因为她不擅长水文治理,而且京城这地,沙尘暴倒是可能,发洪水是绝对看不到的。
她略抬头看看周围,有人愁眉苦脸,有人却恍然大悟欣喜若狂。
赵长宁开始磨墨,思索怎么写这篇策论。
她再仔细审题,又觉得‘城郭倾颓,万顷良田毁于一旦。
’分明是在描写灾后的民生问题。
这题不单单是说治水,恐怕民生问题,灾后重建也是要写的。
再联系几年前江淮洪水之后,一大片官员倒台的事,赵长宁还真有所想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