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鑫听着关于裴清的传奇经历,猜测他有一种不同的能力,比如说感知物品的制作年代。
裴清拿着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着《北山草堂图》,谢霖在台下紧张了起来,这幅画是别人送的,说是从米国来的东西。
他私下也请人鉴定过,从笔法上看,与王蒙的早期草堂山水风格很相符。
这次拿出来拍卖,也就是蹭一个王蒙的名头。
如果不是真的也没有关系,因为画风很相近,也算是一幅名作了。
要知道王蒙传世的已知画作也就十几来幅,哪有这么容易得到一幅真迹。
就算不是真迹,但是这样的风格能被确定,也能说明可能有那么一件未被发现的真迹被高仿临摹了,这也是一种破纪录。
不过,事到临头,谢霖还是紧张。
他希望这是真迹,这样的话,他就能大出风头了。
一幅传世的画,上面不只有画家本人的题词落款,还有历代收藏者的用印。
这幅《北山草堂图》上也有明代皇室的用印,但坏就坏在这印章上面了。
裴清当然也看到了这个印章,他最终摇摇头,“这幅画说不好。”
谢霖的脸色一垮,不过他还是稳住了,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当媒体的镜头扫过来的时候,他还是保持着风度地笑了一下。
说不好,这三个字比较微妙。
在古玩行当里面没有百分百的事情,如果不看好一个东西,一般都会用‘说不好’三个字,也能做人留一线,日后好相见。
裴清当然不会随便说,他解释了一下,“大家都知道王蒙是元代末年的人,后来明朝成立,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官,可却牵扯到了明初胡惟庸大案中,死于狱中。
王蒙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,草堂、书斋、隐居,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,他的画风也日趋精湛。
这幅画与他早期的笔法相近,单从画作上来看没有问题,只是这收藏落款就有些问题了。
王蒙的作品在明初并不受关注,朱元璋定下案子后,谁敢收藏一位犯人的作品?这里最初的那款用印,是明代永历年间的人物,这却是最大存疑的地方。”
裴清的这段话讲的有理有据,谁也不能反驳,谢霖还要谢谢裴清的指点。
不过裴清也说了这画与王蒙的作品风格很相近,说不定真有那样一幅真迹,这个发现也值得记录在书画收藏中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